家校共育:国庆假期后,如何帮孩子找回学习“心动力”? ——合肥三中2025年国庆假期后心理调适指南
发布时间:2025-10-10 14:43 信息来源:政教处-刘怡畅 阅读次数: 次
国庆长假结束,不少家长发现孩子精神不振、学习效率低下,甚至对学习产生抗拒。催促和说教往往效果不佳,甚至引发亲子矛盾。请理解,这并非简单的“懒散”,而是一种正常的“心理时差”。作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,家长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,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,重新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。
一、化解抗拒情绪:先理解情绪,再引导行动
孩子内心“想玩”,却又觉得“该学”,这种矛盾容易引发烦躁情绪。为了缓解内心的不适,他们可能会说“学习没意思”之类的话。此时,如果家长直接批评或说教,反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
1.接纳情绪,给予表达空间
将“别玩手机了,快去学习!”换成:“玩了这么多天,一下子要收心确实不容易,有情绪也很正常。”
2.以提问代替说教,引导孩子主动思考
尝试这样问:“你觉得如果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,对你近期的小目标(比如月考进步几名)会不会有帮助?”
二、打破启动困难:任务拆解,从小处着手
孩子迟迟不愿开始学习,往往是因为觉得任务繁重、难以入手。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学习任务拆解为简单、易完成的小步骤。例如:“现在,花15分钟完成数学作业的第一题,做完就好。”小目标更容易实现,能让孩子获得“我能做到”的成就感,逐步进入学习状态。
除了课业任务,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复习、预习。例如,复习一整个单元的知识可以拆解为“先花10分钟看一遍第一节的笔记”。每完成一个小步骤,家长可以及时给予肯定,例如“你已经顺利开始了!”这种即时的正向反馈,能够强化孩子的行动意愿,积累“我可以完成”的信心。
三、重建内在动力:赋予主动权,激发学习意愿
孩子偶尔的努力或许可以依靠提醒,但长期的主动学习终究源于内心的动力。只有当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“我能做主”“我能胜任”“我被关心”,才会真正愿意投入。
1.在原则范围内给予自主选择
例如:“今晚的作业顺序,由你来安排。”小小的选择权,能有效增强孩子的自主感。
2.多肯定努力与进步,增强“胜任感”
不说“你看你才考这点分”,而说:“我注意到你今天用计时器专注学习了40分钟,能管住自己特别了不起!”被肯定的孩子,会越来越自信。
3.营造家庭支持,建立“归属感”
无论学习顺利与否,都让孩子感受到:家是可以放松、倾诉、充电的地方。
请家长不必过于焦虑,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平缓的过渡。愿您成为孩子身边那个耐心的“同行人”,您的理解与陪伴,正是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的最强助力。